ad6
ad3

悟显法师:梵网经菩萨戒四十八轻戒,第三十不敬好时戒

[佛教因果定律] 发表时间:2024-04-11 04:06:47 作者: 阅读次数:
悟显法师:梵网经菩萨戒四十八轻戒,第三十不敬好时戒

《梵网经》第三十、不敬好时戒

「若佛子。以恶心故。自身谤三宝。诈现亲附。口便说空。行在有中。为白衣通致男女。交会淫色。作诸缚着。于六斋日。年三长斋月。作杀生劫盗。

破斋犯戒者。犯轻垢罪。」

这里讲「不敬好时戒」。经文说「以恶心故」,内存恶心,自身所行都在毁谤三宝,这种人或许是出家人,或许是在家人,有的他是穿着出家人的衣服,或居士服,像学佛人的样子,这叫「诈现亲附」,他表面上好像对于佛教很虔诚,对于佛法很恭敬,还穿着佛教的衣服,这就是所谓的附佛外道。就像现在有一些人,他身在佛教中,却不讲要依照佛菩萨、祖师大德的经典开示,反都讲要依「老祖宗的智慧」。

实际上,出家人的老祖宗是释迦牟尼佛;这种人他不教你依释迦牟尼佛,他教你依世间人说的去做,要你依孔子说的去学,要你学《弟子规》,这全是邪知邪见,这种人是在谤三宝,正是「口常说空。行在有中」,他表面上教你要求生净土,教你要放下这世间,可是他给你的方法都是让你对世间更贪着,前面佛就告诉你,你学这些外道典籍,学这些世间法,会断佛种性,戒律上就是这么说,所以不可以学。

为什么叫「不敬好时」?因为你这一生大好的光阴,好不容易来学佛,你不好好学、还去毁谤三宝,「口虽说空。行在有中」,这就是不敬好时,浪费光阴。所以学佛人不要空过一生,现在就赶紧发菩提心,现在就求出离,你不要以为接触这些世间法没关系,佛说这是障道因缘。对你而言绝对是断善根,你学这些外道俗典,世间的邪论、书记……等等,都是障道因缘,祖师大德对这些都一概舍弃。

再者,告诉你:《弟子规》不能代表儒家,只有不懂儒学的人才会将二者牵扯在一起,《弟子规》是教三岁小孩的,不是儒家。还有出家人迷惑颠倒,在佛门提倡学《了凡四训》。佛给你经典你不学,你去学一个凡夫;你不学佛菩萨,反去学世间人,这是绝对不可以。

了凡先生跟憨山大师同样都遇到云谷禅师,憨山大师明心见性,而袁了凡呢?他只要世间名利,所以空过一生,这就叫「不敬好时」,明明遇到了佛法你还迷惑颠倒,假装学佛,假装说要出离三界,结果都是以世间意为先,以世间行为先,天天就想着要做人,难道你现在是畜生吗?如果你是畜生,你想着要做人、把人做好,那你是对的;但明明你现在就已经是人了,那你就该好好学佛求出离。

你不懂得把握你做人的命光,把握你做人的时光,好好来修行、好好来办道。已经出了家,受十方供养,还欺骗居士;而身为在家人,还迷惑颠倒,不知一期生命将报尽,尽做一些无知的事情。这些世间法都是释迦牟尼佛不要的东西,如人的鼻涕唾沫一样,佛给你大乘法药你不愿意服,你偏偏要服毒药;给你甘露,你却把它当馊水;邪师给你馊水、鼻涕,骗你那是宝,你偏又把它当甘露。你现在把人家不要的鼻涕、唾液当成甘露,捡起来吃掉,还觉得很高兴,你说你愚不愚痴?所以才说是「不敬好时」。

你遇到佛法了,你口虽说空,行在有中,不好好修道,那你就是不敬好时!乃至去为「白衣通致男女」也就是:说媒、证婚。现在有出家人不教人出离,还为在家人证婚,人家结婚证书上写着的是他出家的名字,这简直不象话!这就是出家人下地狱的铁证!

这行为就是「交会淫色。通致男女。」乃至于提倡同性恋都是「作诸缚着」,作这些系缚事,令众生不得解脱的事。

「于六斋日」:若逢大月,为农历每月初八、十四、十五、廿三、廿九、三十日。若逢小月,为农历每月初八、十四、十五、廿三、廿八、廿九日;「年三长斋月」:一年当中的一月、五月、九月是四天王巡行鉴察人间的时候,你且不管他四天王要不要来看,你都应当好好学佛,要持八关斋戒,在这三斋月当中不可以作杀生、劫盗、破斋犯戒这些事情,如果有,名为菩萨恶作罪。

弘一大师说在大乘戒律里面,八关斋戒要以大乘的心法来行,所以不是小乘法。

第一条不杀生:即是不妄断烦恼,因为烦恼本空!你妄加除断,名为杀生,所以你要了「烦恼性空」名为不杀生。

第二条不偷盗:一切法本自心性所现之法,不妄取、不妄起心攀缘,名为不偷盗。

第三条不淫欲:不光只是男女不淫,乃至于六尘当中眼见色、耳闻声,了知一切法即心自性,不受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所转,名为不淫。

第四条不妄语:口所说之法,唯说一佛乘,不欣世语,乐在正论,名为不妄语。所以说诸佛如来生生世世都不妄语,就是因为佛所讲的是一乘法。一乘之法,语无虚妄,其余的二乘、人天乘都是虚妄之法,犹如化城一样。所以佛直指心源,名为真不妄语。

第五条不饮酒:你心里若是迷失本性,就名为饮酒;只要平时见色闻声,心中取相分别,就是饮酒,所以持八关斋不能饮酒。

第六条「不着香花鬘。不香油涂身。不歌舞倡伎。不故往观听」,就是告诉你:要离身心相。对于这个色身、对于这个「我相」要放下,要知道一切法「无我」;「无我」并不是入于断灭,还有「法性真我」,这才叫「不着香花鬘。不香油涂身」,大乘佛法的标准在这里。其他在事相上的,在身上着与不着,就只是,随缘任运。

出家人当然还是出家人的样子,在家人就可以随方任运。该是什么样场合,就穿什么样的衣服,也不可肮脏、破烂,不可违背学佛的威仪,不可以破坏佛教的形象。到重要场合,该穿什么衣服,还是要如法的穿著,符合这些场合。像你到佛门来,你就穿居士服,你要去外头参加宴会,你就穿礼服。须知道要离身心相,不要好乐这色身,总想要怎么打扮、怎么吸引人,心里绝对不要起这些念头。该合于世俗礼仪的,还是合于世俗礼仪,这是大乘;至于小乘,当然是一律禁止,因为它只在强调事相。

一般你们听到的八关斋,那是小乘的,只在事相上打转,所以有很多人因为生活环境、职业……种种的因缘不同,就在所谓的「持戒」上起烦恼,大乘没有这个问题,所以要学「大乘八关斋戒」。像出家人穿的三衣,照理来说,就不是原来的三衣,它到中国来就变了个样子,若按照小乘的戒律,他还是要穿着原来的样子。大乘持的是心法,可以随缘显现。重点是要懂「大乘八关斋」:你的心不可以贪着好衣服、好色。

所以,「不着香花鬘。不香油涂身」,「不歌舞倡伎。不故往观听。」是告诉你:知心寂灭,离一切愦闹之相,这叫「不歌舞倡伎。不故往观听」,知心体寂灭,所以「见无所见」,「无所见」而了了见,这是真心本性在起作用,所以叫「不故往观听」。为什么叫「故往」?你心要是不寂就会被色所转,你就会时时向外攀缘,而往观听。

再来是第七条不坐卧高广大床:「不坐不卧高广大床」,是叫你常行精进,念念相续无有间断,身语意业无有疲厌,名为不坐卧高广大床。所以你念佛持咒不可以中断,观照不可以中断,修行不可以中断,更不可以退心,才叫「不坐卧高广大床」。你以为只要身不坐那椅子,不坐胡几,你就叫「不坐」?其实你即使没坐,你还是懈怠,只是换到别处懈怠;你坐在禅堂里面打瞌睡、坐在佛堂里面打妄想,这都算是坐卧高广大床。二乘与凡夫持戒只着在事相上,不能见性,大乘的戒律条条见性,都与「光明金刚宝戒」直接贯通、直接相应。

还有第八条不非食时戒,斋戒一般事相来说,是指过中不食,对大乘来说是要做到「不着其味。而常食法味」,如果你不食法味,则名为「非时食」,你听经闻法,你听不懂,你看经,你没得到法味,你还要犯戒去学世间法,这就犯了非时食戒。什么叫「非时食」?现在佛法就在你眼前了,你不好好学,你错过学佛的因缘、错过成道的因缘,这就名为「非时」,无上的法食在你面前,你不愿意食,反学外道邪见二乘经论,名为非时食。

所以世上不懂戒律的人,只知整天看「何时日中」?整天看「正午到没」?看「日出明相」,却不知心本自明,心本就不偏不倚,本就自中。所以才有拣择,此时可食,彼时不可食,具是堕在相上不能见性,此名为「大乘八关斋戒」,希望大家能够谨记,依教奉行。

这「八关斋」通于「光明金刚宝戒」、通于心性,达摩祖师告诉我们:学佛须是见性,若不见性,即使持戒、念佛也全部都是外道,和尚是邪见人,弟子是妖魔鬼怪,师是魔王、弟子是魔民。你们一定要能够体会,要能够理解大乘的八关斋戒,这不是空谈,而是事实真相,可以直接让你从戒法当中直接见性。所以说「设教只为观心」而已,为你讲这些经教、戒律,目的是要你明心见性,让众生能观见自性,而不是只在经教文字上打转。

黄檗禅师讲:世人只于教法上悟,不于心法上悟,所以永劫轮回。持戒的人只在戒法文字上理解,不在心法上悟,所以即使持戒,也只是得人天福报而已。一般的八关斋戒是人天福,可得转轮圣王位、得天王位。学大乘的八关斋戒、学一乘了义戒法可得佛位。

所以大家对于前面讲的无作戒体,要能了解,那你对于所有的戒就都能贯通,没有任何的障碍,所以是不可思议的。现在即使你去戒场,戒师也不教这些,他反教你去做世间人,那都是背师叛道的行为。所以学佛要懂得怎么持斋、怎么持戒?如果能如是持,那时时处处都是八关斋,处处都是不非时食,因为你常能遍尝法味,这是大乘佛法,跟小乘不一样,希望同修能够谨记。

「如是十戒。应当学。敬心奉持。制戒品中广解。」

菩萨戒原有三百卷,这只是其中一卷,在制戒品中释迦牟尼佛会解释。

~~出处节录:《梵网经菩萨戒正说》一书,悟显法师讲述

ad8
ad10
精彩推荐
ad5
ad7
ad9
师兄善信您好:

佛教文化渊源流长,“她”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,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。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,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,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,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。“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,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”。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,在线手抄经书,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,在生活中修行,在修行中生活,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。

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,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合作!
[楚汉国学网]  2008-2019 Copyrights reserved  佛学文化传播门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