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6
ad3

莲缘无相禅茶会

[佛学基本知识] 发表时间:2023-07-21 04:25:53 作者: 阅读次数:

无相禅茶会源于无我茶会, 是禅茶的最高境界。简而言之,便是人人泡茶,人人奉茶,人人喝茶。一人泡四杯,头泡一杯供佛、其余分奉于自己右侧三人,二泡、三泡一杯己用,其余奉右侧三人,如是三泡后可自由奉茶。

1.无人我之心

因座位是抽签决定,不设贵宾席、观礼席,但可以有围观的朋友,表现出无老幼、尊卑人我相之分的精神。于拜墩上跏趺而坐,没有桌椅的阻隔,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,并且有了庄严肃穆的气氛。

2.无布施之心

每人奉茶给右边的茶侣,但喝到的茶却来自左边,自己要奉茶给谁喝,或接受谁的茶,事先均不知道,也无法从自己所奉茶的人中获得回馈,旨在培养无著相布施之心。

3. 无善恶之心

每人自行携带茶具、茶叶,种类不拘,因茶为自备,每一个人所喝到的茶可能都不一样,如此就可以品茗、欣赏到不同的茶,而无好恶之分,所有的茶皆具有使人破迷开悟、明心见性之功能、唯需饮者以平常心去品味。 

4. 无流派与地域之分

茶会中泡茶方式皆不受拘束,但以“简便”为原则,祛除多余的形式规范,才有足够的心情与时间享受禅茶茶会的意境,所有的泡茶手法都是平等的,没有高低优劣之分、只是个人对各种方法的领悟有所差别。

5. 无懈怠之心

“将茶泡好”是茶道的基本精神,如茶泡坏了,会影响品茶的效果,故事先要有足够的练习,从而摒弃懈怠保持精进之心。如遇到泡坏了的茶,仍要以感恩的心接纳。

6.无散漫心

茶会之前,主办人员会发给每人一张“公告事项”,说明茶会进行的程序与时间。而茶会进行期间没有指挥与司仪,大家依事先排定的程序进行,以此培养大家自律持戒的意识。

7.无不和合心

大家默默的泡茶、传递,尽量避免交谈。奉茶时说“阿弥陀佛”,被奉茶者也回敬说“阿弥陀佛”,如此不但表现出禅茶茶道中的空寂境界,而且培养团体默契的意识,充分体现了作为禅茶最高境界无相禅茶的和合功能。

必备的茶具

1. 一壶一盅四杯:杯数依需要调整,杯子用“杯套”包起来。“二杯一壶”,“二杯一盅”各用包壶巾包扎妥当,出门前壶内装入茶叶。(茶具型制可另选定)。

2. 热水瓶:主办方提供热水,个人无须准备热水。

3. 奉茶盘:奉茶时所需的拖盘由主办方提供。

4. 坐垫: 统一由主办方提供拜垫。

茶会的组织

根据茶会的种类,确定茶会的主题、规模、参加的对象、时间、地点、茶会的性质、形式及经费预算。

1、茶会的主题:要向邀请参加的对象说明为什么召开本次茶会,主题内容及茶程序。让每位来宾做到心中有数,事先均有准备。

2、茶会的规模:确定会议人数,一般小型茶会在6人以内;中型茶会为7--10人;大型茶会在30人以上。

3、参加的对象:确定以哪些人为主体,邀请哪些方面的有关人员参加,考虑到部分邀请人员可能因其他事不来,人数不易掌握,可先发预备通知,附回执,根据回执情况,若人数不足,可以电话通知一些就近人员参加。

4、时间:根据主题内容和程序预定茶会日期及具体时间,半日还是一日,还是连续数日。

5、茶会地点:一般设在寺院或禅茶馆。

6、费用预算:无相禅茶会是禅茶文化交流活动,不收取任何费用,由于使用寺院或佛堂的拜垫以及水电,请大家随缘投币于功德箱。

茶会的准备

茶会地点确定之后,会场要作具休的布置,人员要事先进行培训,资料要提前准备。

1、横幅的设计

悬挂在会场的横幅,是点出茶会主题的重要直观物,故要精心设计,不同场合不同的词句,文字要简练,字体要美观大方。

2、场地布置

按预计到会的人数一般用拜垫摆成“U”形,“U”口出设有佛案,上供佛像,香花水果供佛。

无相禅茶会流程

1.客人在指定时间步入会场,按佛制法师在前、搭衣随后,穿海青在随后,然后是未穿海青的,同样衣服时按男前女后次序。

2.依次上香后,到抽签处抽签然后对号入座。

3.全部入座后,泡茶依次供佛。

4.供佛完毕,将其余三杯分奉于自己右侧三人,二泡、三泡一杯己用,其余奉右侧三人,如是三泡后可自由奉茶。

5.自由奉茶结束后,法师做本次禅茶会总结开示。(信息来源:佛学研究网)

编辑:明蓝

ad8
ad10
精彩推荐
ad5
ad7
ad9
师兄善信您好:

佛教文化渊源流长,“她”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,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。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,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,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,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。“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,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”。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,在线手抄经书,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,在生活中修行,在修行中生活,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。

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,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合作!
[楚汉国学网]  2008-2019 Copyrights reserved  佛学文化传播门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