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6
ad3

为了获得幸福首先要去除气恼

[心得体会] 发表时间:2019-06-13 18:52:16 作者: 阅读次数:

  一天之中不生气恼。刚才我们说幸福是充满喜悦的生活,一旦你气恼了,喜悦就不存在了,所以为了获得幸福首先要去除气恼。

  我们中国的文字都是一个智慧的符号,你看这个“怒”字,上面是奴隶的奴,下面是一个心字,看到这个字就是提醒我们什么叫做“怒”,就是我们的心变成了奴隶,我们已经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绪了,所以才会发怒。《黄帝内经》上有一句话说:“气伤肝,怒伤心,脾伤肾,苦伤胆。”一个人经常生气,他的肝上就会出现问题。中国还有一句话“怒发冲冠”,所以经常爱生气的人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,就是我们看到地方很燥热的植物就很不爱长,一个人经常喜欢生气,血气经常往上涌,头顶会经常发热,他的结果就是头发不太爱长。当时中国还有一句话“聪明绝顶”这个聪明的人头发为什么不爱长呢?我观察了一下,聪明人看别人做事都是笨手笨脚,说这么简单的事你都做不好,于是他就容易上火,最后的结果是怎样呢?怒发冲冠,把自己的头发都弄的不太爱长了。既然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,我们就应该想到改变爱生气的习惯,要转怒为恕,将心比心。我们如果把怒这个字变一下就变成了恕,恕上面是如下面是心,告诉我们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,将心比心,那你就能够转怒为恕了。

\

  孔老夫子有一个弟子向他请教,说:“老夫子有没有一个字我可以终身奉行的”,孔老夫子说:“有啊,这个字就是恕,就是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就是《弟子规》上说的,“将加人,先问己,己不欲,即速己。”我们对待别人的时候,先想一下我希望不希望别人以这样的态度对我,如果别人不希望以这样的态度对他,我就不要以这样的方式对待别人。

  那么我们怎么克服爱生气的毛病呢?我们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,在晚上的时候,我们站在镜子面前,或者拿一把镜子对着自己,然后对着镜子这样说“你从今以后,对于任何事情都不要生气”,早晨起来方法也是一样,然后说的话也所不同,你对着镜子这样说“你已经不生气了,你已经不生气了”。

  当然,江山易改,秉性难移。每一个人的秉性都是纯尚的,但是由于后天的环境,秉性是不一样的。如果有三两天让你遇到不高兴的事,你仍然会火冒三丈,但是只要有耐心、不断的成熟,“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,我们从来没有一次是因为发怒把问题处理好的,为什么我不变得聪明一点,换一种方式呢?”只要你坚持不断的练习三个月以上,即使罪大恶极的人出现在你的面前,你都不会轻易的发火了。

  大家知道我为什么说的这么肯定呢?告诉大家一个秘密,凡是老师讲的特别肯定的地方,那都是他自己亲身的经历。我小的时候,没有学习过《弟子规》,脾气特别的暴躁,大家有看的出来吗?那个时候的脾气是一点火就着。结果到了大学的时候,我们宿舍有六个同学,有一次同学说的一句话,让我觉得很不中听,然后我就对她说,我说你再说一遍,结果她果真就再说了一遍,当时我是怎么做的呢?大家可能都想象不到,我上去就打了那个同学一拳,后来这个同学很生气,就把这个事情告到班主任那里去了,班主任就把我叫到面前,他说:“都大学生了,男同学都不动手打人了,居然女同学还动手打人。”脾气就是坏到了这种程度,因为那时候我语言能力不是很强,也不愿意和别人辩论,实在过不去了,就动手了。

  后来学了传统文化,才发现原来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。而且中国古人还有一句俗话说“火烧功德林”,说你平时特别的善良,特别喜欢助人为乐,特别讲义气,结果到了不高兴的时候说了两句伤害人的话,结果这个人对你耿耿于怀,把你以前对他所有的帮助都抹煞了,所以“火烧功德林”你以前对他所有的帮助都化为云烟了,所以我们记住这句话,要想方设法的调解自己的脾气,使自己的脾气慢慢的下来。

  最初改变也很难,虽然明明知道是惩罚自己,但是那个火总是控制不住,所以怎么办呢?要经常的重复,“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”,“金无足赤,人无完人”。既然我自己都不是完美的人,也要犯过错,我怎么能够要求别人一点错误都不犯呢?

  当然我们很多人生气是因为嫉妒别人所导致的,所以我们看“嫉妒”这两个字很有意思,全都是女字边,这个提醒我们什么呢?身为女子,怎么样啊?不要做小女子,要做有德行的人,那就是要克服嫉妒心。黑格尔说说:“嫉妒是拿别人的成就来惩罚自己。”

  确实当别人获得成就的时候,我们看了不高兴、不满意,心里升起了这种不好的想法,可能别人还不知道,首先受伤的是我们自己。中国有句类似的话“君子乐得做君子,小人冤枉做小人。”别人做好事我们去成就他、帮助他,结果别人好事做成了,我们的心中有一份喜悦。小人看别人做事,特别是做好事就想方设法的去干涉他,结果别人做好事不会因为你的干扰而做不成。为什么呢?这就告诉我们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,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”,人家的财富不是偶然的,那是因为他们家都是积善之家,所以他们要从根本上培养自己的德行。

  《论语》上告诉我们面对别人的成就应该有的正常态度,它说不要担心没有一个好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才能。很多人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,比如刚刚考上研究生就开始想“三年以后我毕业的时候有没有一个好的工作”,现在好多人刚刚提拔为科长就想着“下一个副处长的位置应该怎么样获得”。每一天为了这些斤斤计较,他的心理就很难有喜悦。所以孔老夫子说我们不要把关心的重点放在这个上面,要是把你关心的重点放在哪里呢?“患所以利”,就是有什么样的德行有什么样的能力,来立德、立言,立功于这个社会。

  不患莫己知,求为可知也。不要觉得天下人都不知道我,要追求一个足以使你的名声可以显扬,甚至流传后世的能力。《论语》上有一句话“见贤思齐言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”见到比我们强的人,我们想向他学习,而不是嫉妒他;看到那些不好的,不贤得的人,做得不如我们的人,我们不是轻视他,而是想着马上反省自己,我是不是也有和他类似的问题,我们现在的人看自己的问题都看不到,看别人的问题是一目了然,那怎么办呢?我们就通过看别人的问题来反省自己,所以我们要善于学习。

  孔子说:“三人行必有我师”,这三个人是善人、恶人,还有我自己。从善人身上学他的善,从恶人身上避免他的恶,这样你从早到晚遇到的人都是你的老师。

  道家《太上感应篇》中说说:“见人之得,如己之得;见人之失,如己之失。”见到别人有获得有成就,就像自己有获得有成就一样的高兴、一样的喜悦。就是诸位朋友我们反省一下自己,我们是这样的心态吗?我感觉自己都没有做到这一点,为什么呢?假如领导在表扬我的同事,我的心里在怎么想呢?我心里在想:“我做的比他还好,为什么领导看不到我呢?又去表扬他了?”心理就愤愤不平,嫉妒心就升起来了。

  “见人之失,如己之失.”就是看到别人有损失就像自己有损失一样的难过。可是我们呢?也不是这样的。我们在听领导批评某一个同事的时候,我们是为他感到难过的吗?我们恰恰相反,我们心里在窃窃乐喜,你看他做的坏事又被领导发现了,所以我们心里很高兴,在幸灾乐祸,所以我们都没有一种宽宏观大量的心。没有一个宽广的胸怀,我们怎么能够让我们的孩子有宽宏的心量呢。所以“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”,如果这个问题你想从外界寻找答案,那永远找不到答案,问题永远是在自己的身上,而当你的心量放大了,你才发现,原来我们周围的环境也都改变了,每一个人都有可爱之处,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原则。

ad8
ad10
精彩推荐
ad5
ad7
ad9
师兄善信您好:

佛教文化渊源流长,“她”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,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。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,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,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,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。“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,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”。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,在线手抄经书,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,在生活中修行,在修行中生活,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。

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,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合作!
[楚汉国学网]  2008-2019 Copyrights reserved  佛学文化传播门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