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6
ad3

走近导师

[谈佛说禅悟人生] 发表时间:2023-03-11 09:27:46 作者: 阅读次数:
走近导师

一、广大愿力

这一期法义,介绍了济群导师出家修学及弘法的经历。很惭愧,我没有深刻的认识,只能说是谈一点感受。首先,感受到了导师的悲智无尽,行愿广大,那副对联“发心求正觉,忘己济群生”尤其令我印象深刻。导师的愿心、愿力,以及不断的实践、努力求索,就是“自觉觉他,自利利他”的真实写照,导师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。

导师也说了,一个人在学佛过程中,依止善知识是很重要的。我们能够在冥冥中得到导师的慈悲摄受,有机会依止善知识,这是很难得的因缘。因为,有的师兄在分享时说到,不是我们在寻找导师,而是导师在寻找我们,像慈母热切渴盼孩子回家。导师也说过,他似乎生来就是为了出家的,这句话除了说明他出生于佛化家庭的特殊因缘外,还可说明,导师可能早就立下宏愿,要尽未来际地利益众生、救度众生。

二、不忘初心

除了愿力,我还读到一个关键词“初心”。一个学佛的人,无论出家众,还是在家众,要保持初心很重要。现在经济社会,商业化程度如此高,谁都很难保证不被环境影响,所以今天学佛显得尤其难,要保持“初心”也尤其难。“学佛一年,佛在眼前;学佛三年,佛在西天。”要坚守信心道念不动摇,很难。包括寺院也受到商业化冲击,网络上也不断爆出一些丑闻,比如职业化的假和尚什么的,给了不了解佛教的人攻击佛教的口实,对佛教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。

过年的时候,我丈夫还故意翻出微信图片给我看,不少名寺古刹,一到节假日,游客众多,香火鼎盛,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些“鄙夷”。我对他说,佛法是好的,但具体做事的是人,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,不能因为个别人个别事就否定全体。就像教师或医生群体,也会有那么一小撮品德败坏的人,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。当今这个社会,寺院要保持清净,又要适当发展,这中间的确有无奈,但无论如何,如果放弃佛教之本,一味追逐利益,那就是违背佛法教义,也违背自己学佛求解脱的初衷。所以,这个“本”,一定不能丢。这个“本”,也可以说就是“初心”吧。

而济群导师则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,保持清明,不忘初心。他为何能保持初心,并且不断长养这一发心,真正做到“发心求正觉,忘己济群生”呢?读了他的《我的出家生活》,或许能找到答案。

三、抱朴守拙

可能出于职业习惯,我首先非常喜爱他的文字。这篇自传性质的文章简淡平实,一如导师为人,那么从容淡静,温和质朴。

他在支提寺和雪峰寺,过的是那种农禅并重的生活,单纯而简朴。寺院里的老和尚们也许没有高深的理论,但很讲修行,心灵纯净,心无旁骛,无论什么境遇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心道念。早年在这种原始而朴素的传统丛林遗风熏染下,童真入道的济群导师培养了完善的僧格,并且十分热爱自然,抱朴守拙,本真自然。这种生命状态,既符合佛法教理,也适合导师性情,就像普茶的禅意那样“清清明明,不取不舍,无爱无嗔”。加上后来长期的理论熏修,在各种诱惑面前,导师始终都能不忘本心,信心道念坚固。

最喜欢读《我的出家生活》。很向往那样的生活,简单,回归原始自然的本真状态。现代社会,人都活得太累了,我们给生活附加了太多东西。其实生活本来是可以很简单的。劈柴、锄地、种菜、诵经、坐禅……我对一段文字印象深刻,叙述了涌泉寺僧人出坡的情形:“全寺上下倾巢而出,如蚂蚁搬家式的,或背或挑或扛,在很短的时间内,一汽车满满的货物就搬光了。”这也是一种修行啊。现在有那么多高科技产品,现代化工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,可也让我们背离了“自然人”的本性,活得越来越工业化,越来越不接地气了。想想,我们有多久没有好好地走一段路,心无杂念地,单纯地抬头看天,坐看云起?

ad8
ad10
精彩推荐
ad5
ad7
ad9
师兄善信您好:

佛教文化渊源流长,“她”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,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。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,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,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,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。“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,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”。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,在线手抄经书,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,在生活中修行,在修行中生活,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。

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,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合作!
[楚汉国学网]  2008-2019 Copyrights reserved  佛学文化传播门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