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6
ad3

金刚经:僧人化缘要不分贫富,为什么有人却嫌贫爱富?

[佛教寓言故事] 发表时间:2023-01-15 09:24:52 作者: 阅读次数:
金刚经:僧人化缘要不分贫富,为什么有人却嫌贫爱富?

在《金刚经》第一品中,讲了释迦牟尼佛的日常生活,经上说:“尔时世尊食时,著衣持钵,入舍卫大城乞食。于其城中,次第乞已,还至本处,饭食讫,收衣钵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”

大家看了吧,释迦牟尼佛行乞的时候是“次第乞已”,不分贫富贵贱,挨门挨户依次乞讨化缘,这是释迦牟尼佛在教导弟子们,不要有分别心,所以不分贫富贵贱,依次行乞。

但是在释迦牟尼佛的学生中偏偏有人不这么做,偏偏“嫌贫爱富”,这个人不是别人,正是被释迦牟尼佛称为“解空第一”,赞为“人中最为第一”的须菩提!

据说须菩提出生的时候,家里的一切突然没有了“家室皆空”,他父母非常惊异,就去算卦问吉凶。算卦的先生掐指一算,说不用担心,是大吉大利的征兆,因此给须菩提起名叫善业,又因为其生时,家宅皆空,也叫空生。须菩提出生婆罗门教家庭。佛陀到他的家乡布教,他的父母改信佛教。须菩提受父母的影响,出家做佛的弟子。

就像我们开头讲的,根据佛制比丘乞食的时候要次第行乞,可是须菩提一到吃饭的时间,放学后便拿着钵,离开精舍,总是到富有的人家去行乞。不管路程多远,时间来得及来不及,他都要赶到富贵人家去,否则宁愿饿著肚皮也不行乞。

日子久了,一些同学批评他看不起穷人,贪嘴好吃。须菩提向这些人解释说:我向富人行乞,决不是为了贪图美味珍肴。如果好吃,我就不会出家学道。为什么我不到穷人的门上行乞?因为穷苦人家,自己生活都难以维持,那里还有多余的饮食供养我们?我们没有粮食救济他们,已经十分内疚,怎能再去增加他们的负担。富人施舍区区一餐之食,不啻九牛之一毛。这即是我乞富不乞贫的原因所在。

大家听听,人家须菩提不是真的“嫌贫爱富”,人家是同情贫穷的人,俗话说,不能在叫花子嘴里抢饭吃,就是这个道理。有理有理,须菩提做得不错!不错是不错,但学校的制度是“次第乞已”,这不是明显违反制度吗?

班长摩诃迦叶同学看不下去了,批评对须菩提说:“我向贫穷者乞食,给他们种福田,免除他们将来的穷困。富人福多,何必锦上添花?”这样说也有道理,你不能只看眼前,只看眼前布施的那点东西,要为人家的未来着想!班长就是班长,考虑的就是深,就是长远!

须菩提听后,很谦逊地说:“乞富乞贫,都是为了利益众生。佛法里方便有多门,我们可以各行其道,不必强人同己。”你看,须菩提也是一个有主见的人,虽然你是班长,但是你有你的学习方法,我有我的锦囊妙计,你走你的阳关道,我过我的独木桥。

你说,这二人可真倔,须菩提继续乞富不乞贫,大迦叶依然乞贫不乞富,二人我行我素,成为尖锐的对比。这不是故意违反班级纪律吗?

这时候班主任释迦牟尼佛看不下去了,对他两个人的做法都不赞成,教训他们他们心不均平,都不符正确的合乞食法。真正的乞食法,是像《金刚经》中讲的“次第乞已”,不择贫富,不分秽净,严肃威仪,次第行乞。

对释迦牟尼佛的教导,须菩提虚怀若谷,很听话,很快地纠正了自己乞富不乞贫的做法。可是大迦叶非常注重修苦行,依然我行我素,佛陀也不勉强他。

虽然释迦摩尼在《金刚经》中主张:僧人化缘要不分贫富,但修行的方法有千千万万,各人有各人的方法,乞富不乞贫也好,乞贫不乞富也罢,只要心怀大众,有大慈大悲之心,同样会殊途同归!

您说,是不是?

ad8
ad10
精彩推荐
ad5
ad7
ad9
师兄善信您好:

佛教文化渊源流长,“她”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,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。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,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,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,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。“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,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”。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,在线手抄经书,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,在生活中修行,在修行中生活,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。

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,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合作!
[楚汉国学网]  2008-2019 Copyrights reserved  佛学文化传播门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