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6
ad3

菩提本无树——禅宗修行的来历

[佛教寓言故事] 发表时间:2023-07-24 04:26:29 作者: 阅读次数:
菩提本无树——禅宗修行的来历

转载自作者:普通人看世界

“禅”是天竺语 Dhyana一词音译的简称,意为思惟修,静虑。佛教把禅定看作修持佛法的重要途径之一。

天竺人菩提达摩,梁武帝时,从乘船渡海来到中国。从释迦牟尼起,历代师徒都以心传心,不立语言文字。达摩自称是天竺禅宗的第二十八祖。他还带了一件木棉袈娑来,以此为历代传法的凭证。由于达摩不合南朝重义学的学风,便转到北方传播他的禅学。达摩的禅学是“直指人心、见性成佛,不立文字。所谓见性成佛,意思是觉悟到自心本来清净,原无烦恼,无漏智性,本自具足,此心即佛,毕竟无异,如此修证,是最上乘禅。

达摩教人首先是安心,安心的方法是修壁观,要人心安静像墙壁那样坚定不移。其次是发行,即一、报冤行(逢苦不忧);二、随缘行(得乐不喜);三、无所求行(有求皆苦,无求即乐);四、称法行(法即空无之理,谓无心而行)也就是说,他教人从认识上脱离现实世界(舍伪),追求超现实的真如世界(归真),不但自无,还要无他。佛教认为人类之所以未能接受真如,就是人类有无明、尘障之故。

达摩“行入”的四种修养方法:“初,报怨行者,修道苦至,当念往劫,舍本逐末,多起爱憎。今虽无犯。是我宿作,甘心受之,都无怨诉。经云‘逢苦不忧’,识达故也······”报怨行劝人们放弃一切对抗外来境界的压迫,做到“逢苦不忧”。二、“随缘行者,众生无我,苦乐随缘,纵得荣誉等事,宿因所构,今方得之,缘尽还无,何喜之有?得失随缘,心无增减,违顺风静,冥顺于法也。”随缘行劝人们放弃对外界是非善恶的分别,不计痛苦和快乐,把一切幸运和不幸都看作命运早已决定了的。第三、“无所求行”教人放弃改善当前生活的任何要求和愿望;第四、“称法行”教人按着佛教的基本教义(法)去行动。

达摩法虽说离言说相,离文字相,但仍以《楞伽经》为依据,所谓安心发行,都是逐步深入的修行法,所以达摩所传的法,实际就是渐修法,当时随他的弟子甚众,其中有个“博通群书,尤善老庄”名叫慧可的僧徒,达摩认为堪充法嗣,要他表示舍身求法的决心,慧可自己斩断一臂以表示诚恳,达摩才把象征传承的木棉袈裟付给慧可。

据史传记载,,达摩传法于慧可,慧可传法于僧粲,僧粲传法于道信(579-652年),道信传法于弘忍(601-674年),第五传弘忍住黄梅县(在湖北)双峰山,门徒多至千人以上。据说,他的本领是“缄口于是非之场,融心于色空之境”这和庄周思想很接近。 弘忍门徒中,神秀早为上座并为教授师。一日,弘忍宣传要选择法嗣,令门人各抒所见,写成一偈,让弘忍挑选,门人都推崇神秀,不敢作偈。神秀夜间在壁上写了一个偈:“身是菩提树,心为明镜台,时时勤拂试,莫使有尘埃”弘忍见偈,唤神秀来,说你作此偈,只到门前,还未入门,你回去思改,再作一个来,如入得门,我付袈裟于你。

神秀回房苦思数日,作不得新偈。一个舂米行者(未剃发、在服役的人)慧能,不识文字,请人代写一个偈,说: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佛性常清静,何处有尘埃?”从空无的观点看来,慧能的空无观比神秀较为彻底。因此,弘忍选定慧能为嗣法人,秘密给他讲《金刚般若经》教他带着袈裟急速逃回新州(广东新兴县)原籍。

一件袈娑从神秀手边突然失去,当然不肯忍让。从此,禅宗分南北两宗,慧能在岭南传顿教,被称为南宗、因慧能传得木棉袈裟,徒众又盛,门徒之一的神会,冒险到北方争夺正宗地位,最后南宗的正宗地位得到公认。

ad8
ad10
精彩推荐
ad5
ad7
ad9
师兄善信您好:

佛教文化渊源流长,“她”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,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。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,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,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,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。“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,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”。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,在线手抄经书,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,在生活中修行,在修行中生活,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。

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,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合作!
[楚汉国学网]  2008-2019 Copyrights reserved  佛学文化传播门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