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6
ad3

范曾的父亲,三笔画了一个念经的和尚,从此,他爱上了绘画!

[佛教寓言故事] 发表时间:2023-07-29 04:06:22 作者: 阅读次数:
范曾的父亲,三笔画了一个念经的和尚,从此,他爱上了绘画! 范曾先生

在中国,范曾先生的大名可谓家喻户晓。他是当代集诗书画、文史哲、儒释道于一身的文化大家,平生著作等身。他自信、狂傲,有“狂生”之誉。博古通今的范曾对自己的鉴定是:“痴于绘画,能书。偶为辞章,颇书己怀。好读史书,略通古今之变。”他对自己的身份地位更是定性为“坐四望五,以待时日”的大师。

那么,范曾大师是怎样“炼成”的?在一次电视访谈类节目中,范曾先生给我们娓娓道来。

范曾先生说,他画画,是因为他爸爸

1938年,范曾先生出生于江苏南通一个书香之家,父亲范子愚、母亲缪镜心都从事教育,父亲是中学老师,母亲是小学校长。范家从范曾父亲范子愚先生上溯至明末,十二代皆诗人,都有传世之作。

范曾以父亲方法,三笔画和尚

范曾天资聪颖,在家庭的熏陶下,自幼开始学习历史、文学和绘画。一岁就能识字,两岁跟着大人会吟哦诗词,四岁即能背古文词章百余篇,作一些短句。范曾说,他开始画画,是受到父亲的影响。父亲是上海美专毕业的,家里有很多画具,耳濡目染,他自然对画画有了亲近感。父亲画了一张和尚诵经的画,用三笔完成,形神兼备,范曾觉得很神奇,就开始模仿。家里有粉笔,还有油漆过的木板墙,他就在上面一遍一遍照着画,就像玩游戏一样,直到得心应手。范曾说,他的绘画启蒙,就缘自这里。

范曾作品

范曾对写诗的兴趣,发轫于父亲的一位好友。一次,范曾父亲的好友张梅庵先生到范家做客,见到小范曾后,指着门口的鸡冠花,引逗范曾作诗。范曾也不客气,信口拈来:“绿羽顶红冠,花开处处啼。”张先生闻听,惊为神童,随即断言:“这孩子将来可以作诗。”张先生还是很有眼力的,范曾果然天赋异禀,他还在幼儿园时,参加南通儿童智力比赛,就因背诵《岳阳楼记》《木兰辞》,并自作短诗,获得特等奖第一名。五岁上学直至高中毕业,更是品学兼优。

范曾作品

1955年,范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,两年后转入中央美院学习绘画,师从蒋兆和、李苦禅、李可染等大师。大学毕业后,又跟随沈从文先生多年。后来,他还在历史博物馆工作了16年。这些经历,炼就了范曾绘画技艺高深、历史知识渊博、古汉语功底深厚等综合实力。

范曾作品

范曾说,中国画,是哲学的,诗性的,书法的。而这些,都是中国文化的精髓。一个优秀的中国画家,必然对中国的哲学、历史、古典诗词、书画皆有深入了解,否则,不可能登堂入室,只能临摹古人,描摹大自然。

要达到这些要求,范曾主张必须多读书。他说,自己80岁以前,每天早晨5点钟起床,读书两个小时,然吃早饭。81岁之后,时间改为6点。他说,读书太快乐了。并忠告年轻人,少看手机,多读书,因为经典永远是少数的。

他说,自己能把《离骚》的2473个字、377句,用12分钟背完,一字不差。靠的就是日常的积累。

范曾主张,绘画当以诗为魂、以书为骨。他常说古文化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“屈原之骚韵、司马之沉痛、东坡之疏旷、稼轩之悲凉”。楚辞大师文怀沙曾说:“现在像范曾这样对楚辞如此熟悉的人没有了!”

范曾先生既有才人的狂放不羁之傲骨,又有诗人的任率纵情之性格,这或许正是多种因缘聚合的结果。他也坦言,从少年时代一直到今天,如影随形,好像狂永远是范曾的符号。其实,这个符号不是很坏。一个没有自信的人,他不会有“狂”字。

ad8
ad10
精彩推荐
ad5
ad7
ad9
师兄善信您好:

佛教文化渊源流长,“她”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,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。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,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,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,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。“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,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”。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,在线手抄经书,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,在生活中修行,在修行中生活,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。

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,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合作!
[楚汉国学网]  2008-2019 Copyrights reserved  佛学文化传播门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