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6
ad3

自己开悟,是度化众生的先决条件

[佛教寓言故事] 发表时间:2023-08-05 04:05:28 作者: 阅读次数:
自己开悟,是度化众生的先决条件

一旦你深刻地想要竭尽所能,来解除痛苦与根绝痛苦的原因,然后帮助众生得到快乐与快乐的原因,那么要想一想如何才能做到。这只有当其他人也了解到如何做,然后实践这些修行时才可能发生。因此,你对他人最高福利的承诺,就是教导他们如何修行,以及应该舍弃何种行为,如此他们自己才会拥有获得快乐与避免痛苦的能力。没有其他的方法。要做到这一点,你自己必须知道他们的内在倾向和兴趣,也要知道如何教他们。

因此,为了帮助他人,你要全然有所准备。要准备什么呢?你必须遣除一切心中的障碍,知道一切所能知道的。被称为菩萨的慈悲修行者,真正需要的不只是克服妨碍他们自我解脱的障碍;他们要清净全知的道路,以便可以知道他人的倾向,然后辨识哪种方式对他们有效。如果只是单纯地做选择,菩萨会先选择清除对全知的障碍。然而,使我们陷在轮回中的烦恼情绪障碍了全知,它们是心中的先天倾向,造成现象显现为固有存在。

不能先克服主要的烦恼情绪,也就是相信自性为有〔也就是自性有,指具有固有存在性〕的无明,你就无法克服因为无明而造成的心中先天烙印。经由烦恼情绪的净化,以及因烦恼而造成的先天烙印的被净化,你可以把自己的意识转化为佛陀〔全然觉醒〕的全知智。

总而言之,要引发他人的全部快乐,你自己必须先开悟。了解这一点,然后决定为他人寻求证悟,这就被称为证悟的利他动机或是菩提心。遵循寂天的修行,看到自己和他人是平等地为快乐在奋斗,把对自己的重视转化为对无限他人的重视,你便可以从你自己内在生起菩提心的力量。

有三种不同风格的利他态度显现在三种人身上。第一类是像君王,渴望先达到佛境,如此可以更有效地帮助他人。第二类是像船夫,渴望与众生一同到达到证悟的彼岸。第三类是像牧羊人,渴望所有人都能在他或她开悟之前先成佛。

后面两种类比仅只表示某类修行者的慈悲态度。实际上,不可能有像船夫的情形,也就是所有人同时达到证悟;也不可能像牧羊人,也就是所有人在他之前证悟。反而是,证悟永远像第一类君主的情形,由于菩萨最后决定尽可能快速地证悟,所以可以更有效地大规模帮助人。就像西藏圣者萨迦班智达在《三律仪论》中说,菩萨有两种祈请的愿望,一种是可以实现的,另一种是不能实现的。在寂天的《入菩萨行论》中,有许多愿望的例子是实际上达不到的,而是为了建立强大的意志和决心。比方说,把自己的快乐布施出去,然后把他人的痛苦带到自己身上,或许除了某些较轻微的痛苦之外,并不一定真的可能做到。虽然不实际,但为了增加慈悲的勇气,船夫和牧羊人的比喻只是为了指出菩萨强大的助人愿望。

在西藏东北安多地区拉卜楞寺札西奇寺庙中有一位学者型修行者。一天,寺庙里逮捕了三千位出家人当中的一千位,其中一百位要被处死,而这位学者型修行者便是其中一位。当他被带到刑场执行枪决的前一刻,他祈请:

愿众生之苦恶障,此刻无余入己身,愿己之快乐及福报入彼等,愿一切有情众深入安乐中!

就在被杀之前的那一点时间里,他能够以「将他人之苦带走,以及将自己的快乐给他人」这种修行的心灵态度来面对。当事情顺利时,谈论这样的修行是很容易的,但他是在最难的时候实践这个修行。这清楚示现出长期修行所得到的心灵成就。

ad8
ad10
精彩推荐
ad5
ad7
ad9
师兄善信您好:

佛教文化渊源流长,“她”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,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。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,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,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,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。“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,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”。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,在线手抄经书,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,在生活中修行,在修行中生活,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。

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,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合作!
[楚汉国学网]  2008-2019 Copyrights reserved  佛学文化传播门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