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6
ad3

老子提倡“愚民”和“无知”,其真正意思却被后世帝王歪解了

[佛教寓言故事] 发表时间:2023-08-11 04:04:40 作者: 阅读次数:
老子提倡“愚民”和“无知”,其真正意思却被后世帝王歪解了

本篇文章的题目看起来可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,老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,怎么会提倡“愚民”和“无知”呢?这和历代的封建统治者的愚民政策有什么区别?

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确实提出了“愚民”和“无知”的观点,然而其究竟是什么意思,则有待我们的探究。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,老子提出的这两个观点的真正含义。

不尚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。是以圣人之治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,常使民无知无欲。使夫智者不敢为也。为无为,则无不治。(《道德经》第三章)

译文:不标榜什么是贤能,民众就不会起争夺之心;不把难得的货物看作珍贵,民众就不会起偷盗之心;不追求私欲,民众的内心就不会惑乱。所以,圣人治理国家,使民众的内心空明开阔,生存需求得到满足,意志柔韧,体魄强健,经常使民众没有狡诈的心智,没有各种欲望和贪念。使聪明的人不敢胡作非为。圣人依照无为的规则行事,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。

理解某一个词语、某一种思想的含义,我们必须把它放在整体之中去理解,断章取义只会造成误解,难以明白其真正的含义。

“无知”一般用来形容人没有知识或不明事理,这里的“无知”显然不是这种意思。这一章整体是在讲统治者施行“无为”之治,使百姓淳朴自然。这里的“无知”就是指民众没有狡诈的心智,内心朴素自然。老子使不反对智慧的,也不同意使人类变得蠢笨,而是反对利用智慧肆意妄为,反对尔虞我诈的社会,崇尚质朴和谐的社会。

古之善为道者,非以明民,将以愚之。民之难治,以其智多。故以智治国,国之贼;不以智治国,国之福。知此两者,亦稽式。常知稽式,是谓玄德。玄德深矣,远矣,与物反矣。然后乃至大顺。(《道德经》第六十五章)

译文:古代善于推行道的人,并不向民众展示精明智巧的东西,而是提倡质朴。

民众难以治理的原因是他们运用太多的巧智。所以用巧智来治理国家,是国家的灾难;不用巧智治理国家,是国家的幸福。对比这两种治国的方式,找出一种治国的准则。长久的持守治国的准则,就是“玄德”,“玄德”十分的深远,与事物一同归返本然的质朴状态,然后才能达到完全的和谐。

老子哲学中,“愚”并不是指蠢笨,而是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本然质朴的状态。老子认为,人类的本然状态是质朴和谐的,内心空明宁静。人来使用各种巧智追求外物,满足私欲,这样就是原本空明宁静的心灵遭到闭塞,人类本然的质朴和谐也不复存在。所以老子提倡减少使用巧智,打开人类闭塞的心灵,回归与道同在的质朴和谐的状态。

通过上面的解释,我们不难看出,老子的“无知”和“愚民”思想是一种大智慧,既是执政治国的准则,也是有关个人修行的智慧。

后世帝王多将“愚民”作为自己统治的一项重要政策,对待普通的百姓,向其灌输奴仆思想,对待读书人,要求其必须忠君。“愚民”政策下的帝王,掌握着民众的生死,使整个国家都为其服务,还美其名曰“帝王心术”。历史证明,每一个企图以“愚民”政策来控制国民的朝代,都摆脱不了被推翻的命运。

老子的“无知”和“愚民”思想与后世帝王的“愚民“政策完全就是南辕北辙的两个东西,可笑的是他们将大智慧歪解成满足自己统治欲望的丑恶政策。

文|小硕

ad8
ad10
精彩推荐
ad5
ad7
ad9
师兄善信您好:

佛教文化渊源流长,“她”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,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。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,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,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,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。“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,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”。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,在线手抄经书,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,在生活中修行,在修行中生活,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。

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,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合作!
[楚汉国学网]  2008-2019 Copyrights reserved  佛学文化传播门户